众所周知,阳澄湖出产的阳澄湖大闸蟹,历来是最负盛名的。其实,脂膏丰腴、肉质嫩白的阳澄湖蟹(Eriocheirsinensis),又名中华绒螯蟹,它是河蟹的一种,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大闸蟹”。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,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,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,口感最鲜美。一般来说,大闸蟹特指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。
过去大闸蟹在长江口近海产苗,长成幼蟹后,逆长江洄游,生长在长江下游一带的湖河港汊中。
那么为何其它地方所产的都叫螃蟹,而唯独阳澄湖所产的螃蟹称大闸蟹呢?
说法有几种。一是“以簖捕蟹”的方法而得名。每当夕阳西下,捕蟹者便在湖中港湾间以竹或芦苇筑起一道道小闸(俗称蟹簖)。入夜在闸上驻扎小灯,如星星。
一般。螃蟹有趋光的特性,见到灯光,便争先恐后地沿闸向上而爬。捕蟹只要守住灯火,就能擒蟹,这种以闸捕捉的蟹,苏州一带的吴方言都称之为“闸蟹”。而阳澄湖蟹素以个大健壮着称,因而人们便冠以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的美名。二是过去人们在食螃蟹时,喜欢将螃蟹用草绳捆扎后放在锅盆之内,用开水烧煮,吴语称“�ひ�ぁ保�而“�ぁ币舾�“闸”相近,所以人们便习惯而叫,沿袭至今。三是因为螃蟹是海洋回游性鱼类,每年秋冬之交,便成群结对沿江而下,来到江海交汇的浅海区域交配抱卵,到第二年初夏蟹苗才陆续破卵而出,随潮逐浪,沿江飘流内河,但须经过一道道大堤闸坝而入,因此,人们干脆就称大闸蟹了。
“闸蟹”一称究竟是由捕捉方法而得名,还是以汤�な撤ê脱卣⑷虢�而取名,我们无以籍考,但以上三说,均由吴方言转化而成习俗说,都称得上言之有理。
阳澄湖的大闸蟹“螯封嫩玉双双满,壳凸红脂块块香”。那橘红色的蟹黄、白玉似的脂膏、洁白细嫩的蟹肉,造色、味、香三者之极,享誉海内外,是其它湖区蟹无法比拟的,难怪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诗曰:“不是阳澄湖蟹好,此生何必住苏州”。
“九雌十雄”这是讲9月利雌蟹抱卵,蟹黄饱满,10月里雄蟹脂膏丰腴,肉质嫩白。阳澄湖大闸蟹的营养储藏在肝脏中形成蟹黄,耐饥能力很强,健康的阳澄湖大闸蟹十天或更长时间不进食物,也不会死亡。这给阳澄湖大闸蟹的长途运输带来了方便。在通风的环境下足可安全运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。
“未识阳澄愧对目,不食螃蟹辜负腹”
“秋风响蟹脚痒,金秋正好吃蟹黄”
自古以来,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对阳澄湖蟹的赞美。
1998年10月5日,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了阳澄湖大闸蟹基地,基地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鼓舞,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中外客商、各地参观人员。当江总书记在基地南广场看到温室大棚上挂的横幅,稍加思索,留下“西风响,蟹脚痒,金秋正好吃蟹黄”的佳话!